不是未來,是已存在的趨勢:即將崩壞的年金制度、高齡少子化後的長照危機、日益攀升的醫療與安養門檻…各式各樣的老年危機接踵而來,高齡居住風險正悄悄的潛入尚看似美好的繁華壯年。一旦落入所謂的「三少爺」─收入少、存款少、可依靠資源少的社會階級,能不能拒當 「下流老人」,可得看你退休金的結構而定了。
享受退休生活不能光說不練
以鄰近台灣的日本為鏡,目前約有1億人正處於下流危機,並且根據調查顯示,淪入下層社會的老年人口之中,有不少比例在青壯年時期的年薪都至少達到 120 萬。因此,該怎麼做才能擁有豐厚收入又得以順利儲蓄,反而成為我們現在就要有的生存競爭力。
正好,MoneySmart 小編有個分析師朋友驚覺老人社會的可怕,早早啟動他和妻子的退休金行動方案,用實際行動擺脫又老、又窮的殘酷未來:
行動1. 記帳抓漏,理財盲點先對症、再下藥
俗話說的好:懂得賺更要懂得花,開源節流是理財最最基本的觀念。對領薪族來說,「記帳」更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特別對抗小額消費,有著先對症、再下藥的顯著功效!
怎麼說呢?因為絕大多數的領薪族,在固定的大項支出之後,很容易產生『責任已盡』的鬆懈心態,反而兌2000元以下的消費額顯出遲頓、無感、疲憊而亂花錢的情況,這樣的消費者盲點正是業務人員眼中的一級戰肥羊,任由銷售術語擺佈。因此,為把盲點一一攤在陽光下檢視,分析師朋友就自己的生活型態,使用網友所推薦的App來記帳,其中有一款:「CWMONEY理財筆記」最受他的青睞。因為CWMONEY最大的特色就是能綁定悠遊卡、一卡通、iCASH同步記帳,發票只要「嗶」一聲,就能自動記帳和兌獎;達到無感消費、無感記帳的理想境界,最慢只要三個月,就能清楚抓出自己的消費漏洞,先把理財病症看清楚,才有談論下藥的可能。
行動2. 強迫儲蓄,重視具體可行
靠著詳實記帳明細,抓出理財漏洞之後,第二個行動方案便是:強迫儲蓄,也就是「收入-儲蓄=支出」的逆流操作。儲蓄形式,應依個人收入情況量力為之,像是:
(1)大補丸收入:年終、股票、分紅、股利、利息或資產售出獲利…等「整筆」進帳,不計入固定月薪之內的收入但等待週期較長卻份量充足的部分,須採用消除使用彈性的方式處理,如:定期存款、基金或目前很流行的ETF(Exchange-Traded Fund,指數股票型基金),因較有機會換取到超過6%以上的高利率的關係,非常適合這類不用於日常生活的大補丸式收入,將原本預計可以用來大筆消費的金額,安然移轉到大筆投資的動機上。
(2)零星式收入:月底結餘、退稅、中發票、兼差外快甚至撿到錢…等「零散」進帳,不計入固定收入、無固定週期且份量看似如鴻毛的部分,須採用有進不出的儲蓄法處理,要用盡洪荒之力存到第一桶金的概念,加速踏進6%的儲蓄行列,如:每月1000~2000元的零存整付、定期存款、整存整付,或銀行特定推出的優惠利率活動,將利息推升至2~3%,創造複利的槓桿效果。
(3)預期內收入:通常雇主會在聘任之初就簽定好每年的保證年收,若年收入在90萬以上的高薪族群,就很適合採用儲蓄計畫 vs. 支出比對的方式,調節每月的現金用量;像是遇到農曆年要紅包旺季,就要縮減在外飲食的支出、遇到5月報稅、10月繳保險費的時候,就該避開百貨週年慶失心瘋的環境,讓每筆花費都保留在安全範圍內,順利存下預期中的數字達到百萬之後,再以錢滾錢的方式,如:全球海外基金這種買進後持有的方式,滾出高利收入。
行動3. 從「幸福感」找投資,累積自己被解雇的籌碼
談再多的存款和投資,其實,人畢竟除了理性之外,也是感性的生物,為了賺錢、存錢而失去了生活本該享有的品質,斷開和家人親友的人脈連結,反而是相當不划算。因此,聰明的分析師朋友痛定思痛想著:要怎麼樣把儲蓄退休金和生活品質同時找回來呢?他決定:從「幸福感」下手,尋找另類投資。
分析師以自家小孩學小提琴為例,由於當孩子進階到某個程度之後,手工小提琴的價格動不動就以數10萬為單位,為了使孩子能在修習的過程持續增進拉琴技巧,分析師拿出『分析』的看家本領,和小提琴老師、修琴師、上網請教提琴市場的定價機制後,決定投入古董小提琴的投資市場,從幫孩子買了一把25~30萬的手工琴做為入門款之後,隨著孩子不斷增進的技巧換購具增值空間的小提琴,5~10年的回報率至少50倍不說,圓了孩子的音樂夢、賺到小提琴的價差補學費,由於多了小提琴市場的分析專業因而和孩子的興趣有了交集,可說是「功德圓滿」的幸福投資。
他建議每個人在理性的投資之外,也需積極發展出另一個有幸福感的投資,例如工程師可以順應 AI 人工智慧的大趨勢,學習 Python 程式設計、有意走文創的行銷企劃,可以選擇色彩管理、攝影構圖等與商業藝術有關的專業、技藝相關的就積極考取專業證照,不斷增強的斜槓競爭力,即使不幸在這年頭死薪水等於吃老本的年代裡被解雇,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靠本事讓收入不斷電!
行動4. 退休金必備元素:保險
退休金有絕大部分是為了「養老」在做準備,老年最重要的支出便是:醫療。根據調查顯示,以 65 歲退休到國人平均 85 歲的壽命來看,長達 20 年的醫療支出項目包括:平均臥床七年看護費約在 200~504 萬之間、平均餘命 20 年因治療主病徵之一次性花費 43.7 萬和醫療耗材雜支如:胃管、抽痰軟管、氧氣面罩、輪椅…等約有 20~100 萬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費用的估計皆由現價所推估,若到了30年後物價水準,絕對需用保險的方式做為合理支應。市面上以「養老」為主題的險項,至少須購齊下列三款:
(1)終身醫療險─此險種經常與實支實付進行比較,其中最大差異就在於雜支,應審慎選擇。
(2)長照險─國泰和南山比照醫療險推出實支實付的承保內容,富邦長照險則用實物給付保單的方式,派居服員上門照護,雖然不能選喜歡的照服員,卻能用較便宜的價格取得失能後的照護服務。
(3)殘扶險─雖無關年齡,然而,進入老年之後因腦中風和行動不便跌倒導致癱瘓的風險,非常之高的高,視為失能的保障。
》退休計畫是:一段由「生」入「死」的旅費
MoneySmart小編不隱晦告訴大家,退休金的基本用途是一場由「生」跨入「死」的旅費,青壯年時期的高速存款、控制支出到延長工作壽命的唯一目的,便是讓自己和伴侶能在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盡量在禮教崩解的社會體制下,維持老人的居住尊嚴。
越來越精準的現代醫療,求死是比求生還難的常態比例,若怕自己活的太久,務實攤開想要的退休生活,買好長照險、固定存老本、多元開發收入項目,都是我們現在就能決定的退休金結構,想像大前研一當個退而不休的樂活老人,真的、真的是一踏入社會就該建構的退休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