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豬年倒數,小資爸媽怎麼教理財(2):觀念篇

農曆豬年倒數,小資爸媽怎麼教理財(2):觀念篇

在小資爸媽教理財系列之一的文章中,我們對親職的教養現場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後,接下來總不能只在除夕夜發紅包的那60分鐘,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有所作為,其他364天什麼都不規範的話,這一夜的理財教養可是會付諸東流的。因此,要當稱職的聰明爸媽,親職腳步不能停,MoneySmart小編繼續跟著資深聰明爸媽閒聊天,把孩子壓歲錢後續的理財規劃化為一段又一段容易做到、有成就感又充滿樂趣的家庭運動吧!

請建立有真實感的理財觀

台灣有許多孩子是對「錢」沒有觀念的:眼睛前永遠充沛的物資、討不完的獎勵…,基本上對孩子來說,長輩給的錢跟天空會下的雨,是差不多的兩件事。雖然,台灣已算貧富差距不大的社會,但仍有70%以上的小資爸媽,是沒有富爺爺、富奶奶可以當靠山的。如何幫孩子建立「有錢」的真實感,反倒成為小資親子理財之路事半而功倍的可能!

然而,到底什麼叫做「有錢」?

其實就是讓孩子他們所「擁有的錢」,建立孩子對有錢的真實感,有會計背景的聰明媽媽告訴MoneySmart小編,就像資產有分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道理一樣,小資家庭的資產世界雖沒資本家族那樣複雜,但其實也有來源差異之分:

1.紅包類

根據傳統習俗,打從娘胎開始,只要你家親戚夠多或者家中沒什麼人結得了婚、生得了孩子,孩子就會從長輩們的手中取得這筆為數不小的紅包。
聰明媽媽的作法,為了儘早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最好的作法就是清楚告知孩子是哪一位長輩包的紅包,比如:阿公給的、舅舅給的…,並且陪著孩子一起將長輩的名字寫在紅包袋子上後,依照時間順序交給孩子自行保存,而紅包裡頭的錢,聰明媽媽會直接存進銀行戶頭,作為孩子教育之用。(細節請參閱農曆豬年倒數,小資爸媽怎麼教理財(1):紅包篇)

2.獎金類

到了孩子長到大班或小一之後,因為生活開始有了競賽性質的活動,例如:足球比賽、英文歌謠比賽、鋼琴表演、考試成績…等等,為了鼓勵孩子而發放的獎勵金,聰明爸媽也會清楚告知孩子這筆收入的來源。

3.勞務類

這類來源我們要倒過頭想,由於從嬰兒到小學畢業幾乎都在外托嬰與安親,其實現代孩童變成媽寶的機會,真的遠比受挫/受傷的機會還高很多、很多。因此,在聰明爸爸的嚴格要求下,他們的兩個孩子早在小班(2.5歲左右)就開始被分配到適齡的家務,並且賺取對應的工資。

工資的計算方式有兩個階段:

(1)幼稚園時期

採用彩色黏土計算,每幫忙一次家事、就有一粒黏土捏成的小球,讓他自己放進玻璃罐裡頭;存滿時,就能跟爸媽換一個想要的玩具。大約2,000元以內都可以實現他們的請求,反正一年不超過2次。

(2)小學之後

當小一開始之後,原本的彩色黏土就改用銅板取代,並且發給孩子一隻只進難出的豬豬撲滿。打工存到的錢,只能等到全家旅行之際,作為孩子自己當幾天兒童界土豪之花用,包括:用自己賺的錢買玩具、買零食、夾娃娃機…。有一次,正當全台兒童瘋迷『救援小隊─波力』時,聰明爸媽特地順應孩子們的要求,前往全台第一間波力主題餐廳追星,兒子為了搭乘餐廳裡頭的造型搖搖車而在家打工二個月所存滿的銅板銀彈,便來來回回地在餐廳裡豪邁的投幣投了5次,完全不需要跟爸媽耍賴還要再玩幾次、也完全無需許得爸媽同意,一直完到他自己想省下最後的150元留在錢包裡,好讓剩下的2天旅行還有點錢買飲料;一趟台南、高雄的三天旅程,滿滿的回憶跟孩子理財的踏實感塞滿了親子之間。

儲蓄雖是投資第一步, 但小資家庭更需了解錢怎麼來

過去我們常把儲蓄當成是理財的第一步,其實,面對錢越來越薄的社會環境,沒有富爺奶的小資家庭,建議要把理財教養提前到「錢怎麼來」,以便讓孩子對錢有真實的感受,才會有意義。當我們特意去強調『把紅包都存起來、付你學費、買你衣服』的觀念時,反而容易讓孩子誤會我的存在就可以有紅包、就能向長輩父母討錢,如此會使金錢在某種意義上,跟雨水一樣從天上掉下來,而不是自己可以用雙手創造出來的。

忽略掉錢如何而來的過程,可說是華人小資父母容易產生的盲點之外,也成為孩子漸漸成長之後諸多的親職問題。聰明爸媽的教育觀念與作法,非常值得現代小資爸媽們認真地思考喔!

2019年刷卡繳保費神卡,現金回饋排行榜